快乐蜂食品公司 (JFC),一个象征着菲律宾人骄傲和品味的名字,从一家不起眼的冰淇淋店,早已蜕变为全球餐饮巨头。没有留意产经新闻的读者,也许并不知道香港知名的中餐厅添好运(Tim Ho Wan)的所有权与管理权,早在去年已经转让给快乐蜂。
近期见到不少香港餐饮业品牌相继倒下,实在不禁要回顾快乐蜂的非凡扩张历程、策略性的商业收购以及对消费者偏好的深刻理解,所有这些都为其不断提升的财务表现和企业价值做出了贡献。
JFC 的故事始于 1975 年,当时 Tony Tan Caktiong 和他的家人在奎松市的库巴奥开设了一家 Magnolia 冰淇淋店。察觉到人们对热食的需求日益增长,他们于 1978 年进行了业务转型,创立了快乐蜂快餐品牌。到20世纪80年代,快乐蜂凭借其独特的菲律宾风味菜单,已成为菲律宾最大的快餐连锁店。公司于1993年在菲律宾证券交易所上市,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。
快乐蜂意识到扩大市场覆盖范围的必要性,于是展开了一系列策略性收购。首先是1994年收购的格林威治披萨公司(Greenwich Pizza Corporation),接着是2000年的超群(Chowking)、2004年的永和大王(中国)、2005年的红丝带烘焙坊(Red Ribbon Bakeshop),以及2010年的Mang Inasal。这些收购使快乐蜂转型为多品牌餐饮集团,既能满足多元化的口味需求,又扩大了其国内市场份额。
快乐蜂的全球扩张始于1987年在文莱开设的第一家国际门店。最初的国际扩张重点是菲律宾侨民众多的市场,例如美国、加拿大、中东和欧洲部分地区。然而,近年快乐蜂调整了策略,通过改良菜单以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喜好来吸引更广泛的国际顾客群,例如"辣椒鸡"在越南的成功。值得关注的国际收购包括2018年收购美国Smashburger和2019年收购全球范围内的The Coffee Bean & Tea Leaf,这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影响力。该公司还投资了韩国Compose Coffee,并收购了中国台湾Moon Moon Food的多数股权。截至2023年底,快乐蜂集团在33个国家拥有超过9,900家门店。
尽管面临全球经济挑战与疫情影响,快乐蜂食品公司的财务表现仍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。尽管2020年受全球封锁影响,其总收入下滑,为1,293亿菲律宾比索,净利亏损115亿菲律宾比索。然而,2021年便强劲反弹,总收入增至1,535亿菲律宾比索,净利润达59亿菲律宾比索,展现出公司强大的适应能力、品牌忠诚度与经营韧性。其后在去年更创下了纪录性业绩。集团总销售额达3,903 亿菲律宾比索,年增 13%。
凭借强劲的财务业绩和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,快乐蜂集团立志跻身全球五大餐饮公司之列。他们持续专注于在关键市场扩张,充分利用收购机会,适应当地口味,同时不断拥抱人工智能 (AI) 等技术。这些举措使其能够持续成长,巩固了其作为真正全球化菲律宾成功典范的地位。快乐蜂集团在 2025 年《财富》东南亚 500 强榜单中的排名有所提升,从去年的第 86 位攀升至第 79 位。这凸显了其全球策略的实力与日益增长的影响力。
笔者认为,快乐蜂非常了解亚洲市场的脉搏,品牌在东南亚(菲律宾除外)持续呈现显著成长,2025 年第一季度全系统销售额成长 27.8%。 2024 年,快乐蜂在该地区开设了 51 家新店,其中包括在越南开设的第 200 家门店,而越南的顾客几乎都是越南人。此外,由于东南亚近年深受韩流影响,快乐蜂正利用这一契机收购韩国 Compose Coffee,这正是其国际视野的体现。
整体而言,快乐蜂积极推行全球扩张策略,不仅取得了强劲的财务业绩,更持续巩固了品牌和营运基础。其成功的收购兼并策略,以及基于充分国际视野的区域布局规划,都是其企业持续发展的成功因素。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