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随着近十年的街头穿着文化盛行,由阿迪达斯(Adidas)与美国说唱歌手出身的街头潮流文化领航者:坎耶·韦斯特(Kanye West)合作的Yeezy球鞋(网民称:椰子鞋)可谓是球鞋界的神坛之作。Yeezy球鞋的合作关系始于 2013 年,及后再延长至 2026 年。Adidas Yeezy Boost 750 和350作为双方合作的第一款产品于 2015 年问世,可谓风靡一时,并奠定了合作的双赢局面,Yeezy系列的产品自 2013 年以来,估计其相关销售占Adidas年收入的 10%,同时间,也为Kanye West累积近 15 亿美元的个人财富。

 

此合作可谓业内的市场佳话,充满传奇色彩。直到近年,就连The Gap和Balenciaga等都与Kanye进行类似的合作关系。 然而,由于近半年Kanye的极右翼政治立场,令其公众形像开始出现问题,他更利用社交媒体,不断抹黑自己与Adidas和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。最终,Adidas于 10 月 25 日决定与Kanye终止商业合作关系。同月,包括 The Gap、Balenciaga 和 Creative Artists Agency 在内的大部分其他企业赞助商和合作伙伴也同样终止了与Kanye的合作关系。

 

这对Adidas来说,无疑是有所冲击的,而且其财务表现影响或比想象中大。虽然Adidas没有公布 Yeezy 的销售数据,但有分析认为Yeezy为该品牌每年带来近 20 亿美元的收入,占净收入的 10-15%。  另外,有分析师估计Yeezy 占Adidas鞋类产品的 7% 至 12%,这些数字,其实还没有算及 Yeezy 为Adidas品牌提供的认知度和网上流量的光环效应,故此是次商业分手,对Adidas来说,绝不是无痛分手。Adidas在其第三季度财报中下调了今年的销售和利润预期,该公司将今年的持续经营净利润预期从 5 亿美元减半至 2.52 亿美元。 这与终止与Kanye的合作关系将使其损失约 2.5 亿美元的利润相吻合。

 

但当然,长痛不如短痛,这或就是Adidas决策背后的理由,事关,这宗合作对Adidas来说的成本也不低,涉及巨额的特许权使用费。到 2020 年,也就是与Adidas达成交易的前四年,Yeezy 业务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营销费用总额超过 5 亿美元。 据《福布斯》的报导,Kanye能从Adidas手中获取批发 Yeezy 产品的15%特许权使用费。

 

这个商业分手案例的另一个焦点,会落在知识产权谁属的讨论上。Adidas是否拥有除 Yeezy 名称之外的产品设计权,这也是是个关键。近十年,品牌合作联乘,可以说蔚为成风,初心是善意地把双方结合在一起,并创造出独特的东西,如商标,专利等,以争夺商业市场的份额,但往往合作协议中的关键条款,应规定哪一方将拥有因合作关系而产生的知识产权。

 

其中知识产权的范围,会包括新的商标、新的商业外观权利、新的专利设计和发明、受版权保护的新材料,甚至可能是商业秘密。 Adidas宣布终止合作的新闻稿尾段,就加入了一句声明:「Adidas是现有产品以及合作伙伴关系下,以往的和新的配色所有设计权的唯一所有者。」  

 

故此,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在任何类似的合作协议达成前,理应被视为关键,并必须明确规定谁拥有哪些知识产权,更应包含转让条款,以防一方在法律上被视为合同以外的所有者。有讨论认为,或许共同拥有知识产权,便能解决问题。但倘若共同拥有知识产权,如品牌,在商业操作上又未必是个好主意。另一解决方法是,成立合资公司。虽然合资企业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明显的商业优势,但它们又会使这些所有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。也有人会提出独立分配知识财产,这包括他们在关系期间,能否单独使用某些知识产权,甚至双方在分手后,提早厘定安排好如何明确地分配知识产权。笔者认为这或比较可取,起码能减少双方分手后的交易成本。

 

无论如何,这宗商业合作从市场佳话,变成不欢而散,也不失为一个案例,好让有意进行类似的品牌合作联乘商业协议的公司,事先拟好分手协议,部署好知识产权的分配。正如不少富豪,会在结婚时为离婚拟定好分配家产的协议,在商界理应更需如此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卢铭恩

卢铭恩

82篇文章 16分钟前更新

现任华坊咨询评估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、方土控股创办人及亚洲房地产科技社创办人。卢为注册中国房地产估价师、香港测量师学会产业测量师、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协会主席(房地产科技)、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遊管理学院兼职助理教授及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客席讲师。曾为跨国测量师行高级董事,兼任上海地区估值及咨询部主管逾五年,主理大中华区房地产融投咨询及评估业务,曾处理超过60宗内地企业香港及新加坡上市项目。卢于2014年创办方土控股,下辖华坊咨询评估有限公司经营亚太区产业测量业务。

文章